今早接到某媒体记者电话采访,谈到本月制造业PMI下降,但服务业PMI上升,她的大概意思问到: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其中低端服务业(如城市餐饮业)作用有多大,未来怎么转型,是否能够转型成功?!大家认为这个说法有问题吗?
我顿时就不高兴了,回答道:什么是低端服务业?城市里开餐馆就低端了吗?从服务业划分层面来看,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低端与高端之分。你应该把餐饮业叫生活性服务业,它并不低端,不应该扣上“低端”这样歧视性帽子,更要对生活性服务业从业者给予应有的尊重。
其实我知道这位记者想更深入问什么,她应该想进一步谈部分城市赶走“低端产业”的事情,却被我的一顿训斥早早结束采访。既然提到“低端服务业”,那就来谈谈这个事情。
服务业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业务,服务于生产作业,服务于吃穿住行,涉及到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其中包括餐饮这样的比较平常普通的行业,也涉及金融这样看上去高大上的行业,但无论什么性质的服务业都不应扣上“低端”这样歧视性的字眼。餐饮业并不低端,虽然存在一些脏乱差的小餐馆,但也有很多环境卫生合格的优质餐厅。并且餐饮烹饪是一门技术活儿,是有技术含量的。同样,金融业看上去很光鲜,但大部分金融从业者岗位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民间俗称为“金融民工”,相应地也有很多“IT民工”。
在划分标准上,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一样,不存在高端低端之分。即使第一产业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也不是低端产业。虽然部分国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可以理解为生产方式低端,但不能认定农业产业是低端产业。看看美国农业科技含量,你还认为他们的农业产业是低端产业吗?再看看新西兰,整个国家都是以第一产业为重点,仍然是高收入发达国家。因此,从主观意识上把部分服务业划分为低端,这是错误。严谨的服务业划分标准也不应该把不同行业以高端低端之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和信息系统局(SISD)的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国际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基本上包括了服务业的主要范围:1、商业服务;2、通信服务;3、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4、销售服务;5、教育服务;6、环境服务;7、金融服务;8、健康与社会服务;9、与旅游有关的服务;10、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11、运输服务。
近年来部分城市出现把“低端服务业”赶走的现象,其中是存在误区的。一方面,这些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领先地区,由于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都是人口大量聚集并且增长很快的地方。另一方面,这些城市资源承载已经超负荷,中长期城市规划中人口总量需要控制。在这样的矛盾下,对某些所谓的“低端行业”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这样的做法可能缺乏周全的考虑,存在明显的负面效应。首先,对部分行业限制过重,就会出现政策性赶人现象,似乎要把非本地户籍人口赶出城市。这已经偏离了政策管理初衷,不但大大增加管理难度和成本,也会损害行政公信力。其次,很多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服务业不但是解决就业的重点行业,而且是城市日常必不可少的行业。近一两年已经出现部分城市白领的午餐无法解决、快递变为慢递的现象,负面效应已经有所显现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从经济统计数据上来看,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化大都市的传统服务业占比并不比北京、上海低,有的发达国家城市的传统服务业产值占比甚至超过60%。他们在城市发展历程中也经历过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往往采取强硬行政管理措施的城市以失败告终,而当今发展成全球领先的城市都注重市场化竞争机制建设。政府更多地是制定标准、提供服务,引导产业发展,对于很多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领域则采取协商机制公开表决投票决绝矛盾冲突。
因此,对我国城市发展的管理,前面已经讲到,并不存在所谓的“低端行业”,也不应该以低端高端的主观意识去管理。这些行业的存在,正是因为城市里有相应的需求,如果需求不存在了,它们便会主动退出。对这些行业的管理不能一刀切,而是应该加强卫生、消防、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和行业发展服务指导,提升这些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通过市场化优胜劣汰的方式,加强规范化、透明化管理,让不达标、不合规、经营不善的黑店黑商贩被市场淘汰,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和服务水平。